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跑步讓你的孩子變得更聰明

跑步讓你的孩子變得更聰明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社會上普遍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有些父母也認為孩子如果從事過多的體能運動會影響到課業的進度,因此反對孩子參加校隊,相信這也是許多人在青少年時期中斷夢想的原因。但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科助理教授-約翰.瑞提醫師(John J. Ratey, MD,)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多運動不僅會讓四肢發達而且頭腦也會變得更聰明,這樣的結果可謂大大顛覆了我們的刻板印象。

約翰.瑞提醫師所著作的《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一書中有指出,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正面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的傳導物質,正面地改變我們既定的自我概念,同時能穩定情緒及增進學習力等優點,在芝加哥的一所中學,也以實際案例證明了約翰.瑞提醫師的研究是正確的。該校實施了一個名為「零時體育課」(Zero Hour Physical Education)的教學計畫,也就是學生在學校還沒真正開始上課前,讓學生跑步運動,流流汗提高心跳率,再回到課堂上上課,剛開始學校的家長都很反對這項計畫,認為讓孩子在上課前運動,孩子到了課堂上會容易疲倦及打瞌睡,但是結果與家長的疑慮正好相反,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增加同時學習效率更好,而且學生的脾氣變得更好,校內吵架鬧事的情況也因此減少許多。

國內神經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在《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的推薦序中提到,人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正向情緒的傳導物質,血清素是和人的情緒與記憶相關的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則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係。運動後的孩子分泌了足夠的多巴胺,讓孩子的脾氣變好了,課堂上吵架鬧事的情況也減少了,上課氣氛自然也變得更好了;血清素多了,孩子的記憶力當然也增加了;正腎上腺素則提升了孩子們課堂上的專注力。學生的在課堂的表現變得更好,自信心與自尊心自然也跟著提升了。

小朋友多跑步的好處除了過去所熟知的,可以促進健康、紓解壓力與減重瘦身之外,現在又發現了一個可以增進學習效率的好處,所以家長別再抱持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誤解,反而應該多鼓勵孩子多利用時間運動,效法零時體育課的精神,上課前在學校的操場跑跑步增加三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當每個孩子都自動自發的在上課前運動,相信學校的學習環境會變得更優質,而孩子也會獲得更良好的學習品質,讓台灣的學校教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 想了解更多慢跑資訊,請加入RUNiROUND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美國人帶嬰幼兒絕招

美國人帶嬰幼兒絕招

字體

  • Increase
  • Normal
  • Decrease
2013年8月5日
作者: 
 韋三玉
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家庭醫生每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回國后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想着將媽媽經寫下來,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
絕招一 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覆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着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了。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如何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 趴着睡養美女
個人經驗,孩子趴着睡覺比仰着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老二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 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着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 拒絕抗生素!
感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鏈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着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葯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周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們說,有一點癥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着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臟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孩子每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着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寶寶洗澡盡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盡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GU醫生用筆畫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的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孩子不準穿衣服只穿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奶頭,如何保護奶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料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數據證明,我有奶。
絕招九 寶寶吃奶睡着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着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放心吧,你抱着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着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放心吧,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
絕招十 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葯,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 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開尿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 你會拍嗝嗎?
姿勢一,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勢二: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着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餵飽足了,拍完嗝繼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 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 別破壞寶寶的專註力
再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就等於培養她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註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註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 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陸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小區的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隻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臟,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我的孩子。
絕招十七 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國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沒寶寶的記得收藏哦。
引用來源:看雜誌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親子教養~【出門要牽手哦!】

親子教養~【出門要牽手哦!】
孩子要了解規矩、然後再遵守規矩、最後去習慣規矩。

「育兒要注意小細節」
自從孩子會走路後,很快出門就比較少坐嬰兒推車,因為如果到很近的地方,我就會牽他出門用走的。

當然到遠方市場去買菜,就還是坐嬰兒推車但是我有個規矩是要孩子遵守"出門要牽手",畢竟大馬路很危險,放著小孩亂跑會出事。

在孩子會走路之前,我曾經想過要買防走失背心,但是現在我覺得根本不用買那種東西,不如教好孩子規矩。

一開始出門就讓孩子養成習慣要緊緊牽著大人的手,如果孩子要掙脫,我就會告訴孩子:一定要牽著媽媽的手,不然你亂跑會被車撞。

如果孩子不肯牽,我也不會兇他,只是立刻回家,不准他出門,因為孩子很喜歡出門,所以後來就會乖乖給大人牽手。

以前曾經有朋友跟我說,小孩會走後,根本不肯坐手推車也不肯給大人牽手,出門都要用抱。

帶孩子,母親的態度永遠比孩子的態度重要。

孩子平時就很習慣坐手推車,,於是我就多教孩子一件事:出門要牽手。

「孩子要學會承擔後果、大人要學會言出必行。」

前幾天我婆婆戲弄孩子說:阿嬤帶你出去玩;後面又接一句:騙你的啦!我跟公公就立刻制止我婆婆:不要騙孩子;所以我婆婆就摸摸頭,帶孩子出去逛兩三圈。

我常帶孩子到附近超市買菜,裡面都有個投幣式的音樂馬車。
我第一次帶孩子去坐,當我要離開時,孩子哭鬧到快不行,所以我嚴厲的告訴孩子:你這樣鬧,我們下次就不可以坐。
後來就好一陣子都讓孩子過門而不入,只能看著音樂馬車流口水。

又過一陣子,孩子都會陪我乖乖逛超市,(通常孩子如果在嬰兒推車裡鬧,我就立刻結帳回家)。我就跟孩子說:因為你很乖,媽媽讓你坐音樂馬車。
坐到第三輪時,就會跟孩子說:這是最後一輪,結束後就要回家喔!!如果你乖乖,下次媽媽再帶你來坐。孩子就了解的坐完後跟我回家

一歲多的孩子已經開始了解語言。
只是還不太會表達清楚,這是我和孩子相處最大的領悟。

現在帶孩子真的很輕鬆,上下樓都給孩子自己去嘗試自己爬上爬下,我在後面顧好就好,不然之前抱上抱下真的很重。

跟孩子說:要洗澡了!孩子就會自己拿著浴巾跑到廁所。
跟孩子說:要上樓了!

孩子就會開始爬樓梯孩子很喜歡做這些事。
所以提醒孩子去做就好,孩子已經是幼兒。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兒科醫師:晚上10時到半夜 是學童長高關鍵時刻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北醫小兒科醫師楊晨每天都在治療長不高的小孩,而她三個兒子有兩個身高超過180公分,小兒子也還在長。楊晨說長高秘訣就是早睡、運動、少喝飲料。而孩子生長激素作用最佳的時間是晚上10時到半夜,運動後、兩餐之間,她奉勸家長別讓孩子犧牲睡眠去補習,錯過長高機會,再也回不來。

▲兒科醫師分享,讓孩子長高的關鍵就是早睡、運動、少喝飲料。(圖/翻攝自網路)
楊晨指出,孩子生長激素分泌作用的最佳時間晚上10時到半夜,以及運動後、兩餐之間。她建議小學生及學齡以下的孩子晚間9時就上床睡覺,中學生晚間10時,以及每天運動30分鐘,兩餐之間不吃零食。該睡覺時,功課沒寫完怎麼辦?楊晨告訴孩子,「那是你的事」,藉此訓練孩子自律。她奉勸家長別讓孩子犧牲睡眠去補習,錯過長高機會,再也回不來。
楊晨家的冰箱內沒有汽水、可樂、茶飲,孩子的飲料只有水、牛奶、鮮果汁。她說運動後、兩餐之間喝含糖、碳酸飲料,會抵銷運動效果。楊晨說,讓孩子長高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睡飽覺、省下飲料錢、每天運動。
新學期開始,楊晨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門診病患終於少一點,今天她說,其實暑假才有空治療長不高的孩子,8到9成都太晚了,性早熟錯過治療時間,長高機會渺茫,使用轉骨中藥,也幫不上忙。治療性早熟拚身高,費用要數十萬元,轉骨中藥也不便宜,想要經濟實惠,就是睡飽覺、省下飲料錢、每天運動。


原文網址: 兒科醫師:晚上10時到半夜 是學童長高關鍵時刻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03/97781.htm#ixzz2W6VMCLL7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每個孩子的社交容忍量不一樣


孩子喜歡有朋友的感覺,但他不見得應付得來。看到別人有朋友,就心生羨慕;但是試著跟人互動,就碰了一鼻子灰。

其實,每個孩子可以承受的社交量不同,但他年紀小,還不太清楚,需要我們大人幫忙。對我來說,真正要幫助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單單是鼓勵孩子交朋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試著跟其他孩子們互動,讓孩子看著我們的榜樣,慢慢加入。

我們隨時觀察孩子在團體中的反應,試著部份協助,幫助孩子解決某些難解的社交困擾。有些孩子互動的難度很高,譬如,就是一直要欺負人,我們要先幫孩子挑選適合練習的對象。

事前教,事後討論,讓孩子有充分的準備再上場,我們視狀況再逐次放手。有些孩子,真的基本能力很弱,大人沒辦法把手完全放開,也是會有的事。這是我認為,幫助社交有困難的孩子,可以參考的方法

這篇文章之前發表過,或許對最近問問題的某些網友有幫助。祝福您

一個紅茶杯的社交量 (文: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http://www.facebook.com/redbeaniceteacher



孩子渴望跟人互動,因為他的親和需要沒有被滿足。可是,跟人互動沒多久,就不想繼續了;或者,明明幫孩子營造了一個很棒的情境,偏偏他看了看,還是不去跟人互動。

平常嚷著慶生會沒人找他,可是,有一天別人真的主動邀約,他卻扭扭捏捏說不去;或者,去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沒多久又找理由回家。從孩子的言語中,似乎想要交朋友,但孩子的表情與行為,又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不僅家長困惑,連孩子自己也不清楚。

這是因為有些孩子的社交容忍量,可能像一個紅茶杯子那樣小。杯子空了,想被倒滿,每個人都一樣。可是,他與人互動一下下,杯子就滿了,量太多了,自然就會想要自己靜一靜,清空、消化一下。

對熟人的容忍量,也許稍微多一點;陌生人的容忍量,也許稍微少一點。精神好、精神不好,都會影響可容忍的量。

有些女生,可以整夜聊天,都不覺得疲累。可是,以我為例,我是很喜歡思考的人,如果對話不是很有意義,一小時就是我的極限了,我寧可去想一些更重要的事。

只有當事人自己,在累積了足夠的社交經驗之後,又能時常自省,才會知道,自己的社交容忍量有多少。

不用懷疑,當一個人不夠認識自己,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就會出現一段焦慮的鴻溝。那麼,清楚掌握自己當下的感覺,或者,家長能敏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就算是好朋友,聊到少數主題,大家意見不同,還是會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越深的關係,彼此感覺的變化越是微妙,懂得經營的,就能夠和氣收尾,看不清楚的,可能就會敗興而歸。

您呢?您的社交容忍量有多少?每個人都不一樣喔!


BOX/洪老師談人際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的社交容量為高或低?

人天生有親和需求,透過確認彼此的存在而有安全感,驅趕寂寞。只有比例相當少的人,天生就不想跟人接近。不過,只有當事人在主觀上最清楚自己的社交容忍量。

要把主觀經驗用客觀標準定義,那麼,我們勉強這樣看,一個人,能跟多少人,在什麼情境下,互動多久時間,而沒有衝突、不悅,可說是一個人可容忍的社交量。

譬如,我可以同時對許多人演講,講我熟悉的題目,也可以接受問答,持續一整天也沒問題,情緒可以保持穩定。可是,如果跟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中年男人,一起搭火車,如果又沒有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物,那麼,半小時以內我就會開始感覺尷尬,只好閉目養神!

很能夠接受社交挫折的孩子,只要教會適當的社交技巧,他就能在社交情境優遊自在。就像會游泳的人,學划船比較快一樣,因為不怕翻覆。可是,社交容忍量低的孩子,常常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狀況,需要家長幫忙判斷,然後,先調整一次互動所接觸的時間,再來,視孩子的需要調整頻率。

此外,讓互動的情境越結構化(譬如,參加慶生派對,相對於單純是大人聚會,把孩子放一邊玩,孩子更知道要做什麼),互動的方式越正面(譬如,競爭性相對較少、合作性相對較多),對社交容忍量低的孩子越有利。

簡言之,少量、多次、結構化,可以幫助社交容忍度低的孩子,找到與人互動的和諧節奏。

~本篇之圖文皆取自《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一書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過動兒的定義(ADHD)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岭指出,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的「注意力欠缺過動兒」又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e Disorder),是指在7歲前發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場所(如:學校、家庭、工作場所)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而且是非其他發展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的。
過動兒的症狀 
過動兒在平日生活上,會有以下三大症狀:
1. 注意力欠缺:生活上常常粗心大意、易犯錯;很難持續專注在某樣工作或活動上;和孩子講話時他卻心不在焉;忘東忘西…等。如:玩玩具時,每個玩具只玩數分鐘,就轉移注意力了。

2. 過動:任何時候及場合,手腳總是動來動去、爬上爬下,很難安靜下來;話很多…等。如:不管是過馬路或在沙發上,總是跳上跳下,像是有消耗不完的精力。

3. 衝動:個性急、無法等待;不顧危險…等,如:想要某樣物品時,必須立刻滿足,不然就哇哇大哭。

張學岭醫師表示,依據臨床經驗,有些母親表示像「過動兒」這樣的孩子,有從小難帶、睡覺靜不下來、不需要太多睡眠等情況,不過有些在嬰兒期完全沒有類似的狀況,所以1歲以內的孩子還不易診斷出來是否有此病症,因為年紀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比較無法集中,大部分的病童約2~4歲左右,才能確定診斷。

過動兒的發生率
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過動兒的發生率為3~5%,而台灣的研究發現,約為10%以下。以學齡兒童來說,50人的班級,約有1~3個人為過動兒。
過動兒的發生原因
張學岭醫師指出,最早對過動兒的研究是在二次大戰過後——腦膜炎大流行,出現「過動兒」這個病症。根據了解,這個病症常發生在以下的孩子身上,如:早產兒、癲癇、曾經有腦傷等孩子身上。而發生原因,包括:體質、遺傳、腦外傷、生產造成的產傷等因素。

結論其實孩子的個別差異大,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個性比較好動調皮;有些則是因為身體不佳,如:胃腸不適,卻無法以語言明確表達,才會出現情緒躁動的情形;只有少數孩子是過動兒,所以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不過張學岭醫師也表示,寶寶有好動、衝動的傾向,最好要從小開始觀察,並適時修正孩子的行為,千萬不要不處理,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會自然好,因為這樣的孩子,日後在同儕團體中,可能會過份自我中心,容易被責怪、排擠,唯有及早預防處理,教導孩子作好情緒控制,才能讓孩子在日後減少挫折,提早適應社會生活。
http://www.mama123.com/e/ea/ea0204/ea02040401.php3
一般俗稱的過動兒,其學名為(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童,簡稱ADHD)除了〔注意力短暫,容易分心〕〔過於好動〕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是:〔情緒的衝動或容易激動〕。這三種主要特點,並不一定在每一個過動兒身上可以完全找到,尤其有一類型的過動兒,是以注意力缺陷為主,因為沒有過動的行為,也沒有衝動的情緒,容易被老師與家長忽略。

過動症是一種「隱藏性疾症」,外表沒有任何病徵,不容易察覺,再加上國內有關過動兒的資訊不足,因此,一般人總是誤解他們是「缺乏管教」的「壞小孩」。從醫學上的定義來看,過動兒不是「學習障礙」,只是行為無法協調的表現。

根據Wender & Wender(引自黃瑞燦、何秀珠,民77)的研究,在美國學齡兒童中幾乎百分之五具有活動過多症的問題,並且經常伴隨著其他的障礙行為。國內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出現率精確的統計資料,但依據相關文獻推估,約佔相關門診初診案例的5%至10%。(註一)由此可見,ADHD兒童在學校班級教學中,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或多或少造成老師及同學的困擾,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上課中,ADHD兒童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小動作頻繁、精力過人的現象。此外,伴隨學習障礙,以及攻擊性行為,人際關係不好溝通不良,往往採取動手不動口的方式。甚至引起意外事故,在班級中成為老師頭痛的問題。

二、過動兒簡易診斷:
過動兒的診斷是相當專業的,必須經由專業人員做測試診斷。下列為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的診斷標準,提供做初步診斷參考:下列注意力不集中的徵兆,出現六種(或更多)與其發展水準不符或不一致的現象,且這些特徵在某種程度上至少達六個月以上。
注意力不集中
□做事或做功課玩耍無法持續專注。
做事或做功課粗心大意。
做事沒有組織條理。
經常丟掉東西。
經常忘掉每天該做的事。
很容易受外界的聲動刺激而分心。
逃避做功課或其他需要專心的事。
經常有「有聽沒有到」的感覺。
無法做完功課或一些該做的事  。
下列過動-衝動的徵兆,出現六種(或更多)與其發展水準不符或不一致的現象,且這些特徵在某種程度上至少達六個月以上。
過            動
坐不住,如在教室經常離座。
一直不停的動,停不下來。
坐立時侷促不安。
在任何場所都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
無法安靜下來玩遊戲。
話特別多。
衝          動
無法耐著性子排隊或輪流。
經常在別人問題還沒說完,就搶著回答。
喜歡插嘴或打斷別人談話。
三、較常見之相關症狀:
1、學習問題
    功課不好或不穩定。記性不好、迷糊或只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才記得清楚。學習能力不佳或不一致。
2、行為問題    不聽話、唱反調。說謊、偷竊、逃學。攻擊性、破壞性強。
  3、情緒問題
  情緒不穩定、易生氣、易興奮。受挫忍受力低。自我評價低、自信心低落。
 
 4、人際關係障礙    衝動性強。喜挑弄、攻擊別人。社交技巧差。太自我中心、太愛表現。
  
5、軟性神經學症狀手眼協調不良、精細動作協調差。腦波異常。語言發展遲滯。特殊學習障礙。寫字顛倒(常將左右均分的字左右邊寫反)。 知覺和概念形成障礙。

四、過動兒行為特徵:   
小朋友過動的情形,我們可以想像在他的腦部神經有兩套系統,一個煞車和一個加油的系統。過動兒就是他的腦部煞車系統出了問題,所以就好像在騎摩特車一樣,他只會猛加油而車子衝了出去,自然的很容易撞倒別人而闖禍。
因為煞車系統壞了無法停下來。所以臨床上會給予適度的藥物治療,有很多家長常常誤以為是不是鎮定劑而讓孩子靜下來。其實不然,藥物的主要目的在使腦部煞車系統正常的運作,來避免孩子產生過動而難以控制的情形。(註二)

「過動兒」雖然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行為比較衝動,活動量也比較大;但這並不是他們的本意,而是大腦功能不協調的結果。(註三)然而有很多家長並不明瞭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只會用打罵的教育方式。短時間見似很有效率,但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卻是深遠。在輔導過程與策略中,過動兒常被誤會為父母過度寵愛造成孩子不與外界妥協的個性,這其實是謬誤的成見。
五、過動兒歸因:
過動兒被有系統的研究是近三十年來的事,醫學界一再更換修正其名稱,表示它的世界還有許多未知及待進一步探索的領域。造成過動的原因,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得到定論。只是在醫學上較一致的說法是,問題出在腦部神經的化學物質傳導上。但是環境壓力和環境因素會影響過動兒的表現。至於為什麼會有過動症:遺傳傾向、產程缺氧、胎內感染、黃疸過高、頭部損傷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六、過動兒輔導理念:
     能夠主動去了解過動兒童的問題和困難,是輔導的第一步。
先問「為什麼」才有可能談「如何」輔導? 老師不因其特殊異常行為而排斥,反而應積極建立和過動兒童的溫暖關係,為日後的輔導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父母方面,能夠去欣賞孩子特有的優點,循著孩子的特質教導,我相信有助於改善緊張的親子互動,和孩子人格氣質的正常發展。

藥物的作用絕不是萬靈丹,所以光靠藥物是無法完全解決孩子的問題。所以學校教育的配合,老師適合的教導,為人父母在教養態度的調整,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有很大的影響。

過動兒長大之後隨著家庭和學校教育引導的改善,以及腦部發育漸漸成熟,好動的表現會隨年齡增加而減輕。但是注意力衝動性有時仍然存在。
利用和孩童互動的過程中,讓孩童去思考如何利用他本身的能力,增強自我的行為控制。身為家長和醫療人員的配合也是很重要,如果家長、孩童及學校老師能夠充分瞭解孩子問題的原因及治療,那麼對於問題的解決更能配合達成。

七、過動症兒童的處置:
(一)藥物治療:
目前在台灣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可分為三類, 根據兒童精神科醫生宋維村表示Retalin(利他能)算是治療過動症的第一線藥物。在合宜的藥物控制之下,大部份的過動症小朋友可以得相當程度的改善。過動兒的治療除了藥物控制,個別的心理治療,認知行為和人際互動的學習團體和社交技巧的訓練,都是很重要。此外家長的了解,教養態度的改變以及行為訓練的執行,都有助於處理孩子因為注意力不足和過動所衍生的問題行為。
(二)認知─行為模式:
認知─行為模式是行為治療的延伸,也被稱為新行為理論,主要強調個人透過語言控制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技術是對自己說話,透過對自己說話的的技術可以訓練ADHD兒童自我控制、自我調控、做計畫的技巧、問題解決技巧等。過動兒團體治療中,叫孩子不要動,倒不如教他動的方法;壓抑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團體治療乃是一種認知行為治療,那種改變是一種自發性的。
(三)親職訓練:
家長的親職訓練和父母諮商是對ADHD兒童治療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在ADHD患者運用最多的心理治療。
(四)社會行為訓練:
ADHD的社會行為訓練包括進入團體、溝通、問題解決和衝突化解、憤怒控制等。
八、過動兒的教養原則與輔導策略:
過動兒的教養是一條與毅力、耐心拔河的漫漫長路。但過動兒並不是一無是處,只會製造麻煩。過動兒一般十分熱心,沒有心機、很少存心害人、喜怒立刻形於色、不會做作。欣賞他們的優點,忽略他們的缺點,是對待過動兒最好的方式!
家長和老師必須了解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因為孩子在生理上的缺陷,造成腦部在發育的過程中,自我控制出了問題。孩子的行為和學習與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以下提供一些教養過動兒的基本原則,來協助家長和老師面對孩子的問題。
(一)了解與接納:
能夠主動去了解ADHD兒童的問題和困難,是輔導的第一步。 了解ADHD兒童的行為特徵和生理、心理因素,才能以較客觀的態度和期望去對待他們。其次,能給予ADHD兒童一種真誠的接納,避免一再使用傷害性的標記,老師不因其特殊異常行為而排斥,應積極建立和兒童的溫暖關係,為日後的輔導打下良好的基礎。許多專家學者都發現,巧妙的運用班級經營的策略,不但可以改善過動兒的行為,發現其潛能,建立其自信,還可以讓同學行接納進而一起協助過動兒學習。
(二)善用頻繁的鼓勵與運用即時的回饋 :
對於過動兒他們需要更多更頻繁的回饋和鼓勵。當孩子做到的話,別忘了給予他即時的讚美和獎賞。通常人類行為的形成是經由一個刺激引起一個反應。過動兒比起一般孩子對於他們的行為或活動需要更即時的回饋。所以給孩子的回饋要專一清楚,並且盡量就在行為發生之後。這樣對過動兒在發展出好行為,以及維持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很大的幫助。給孩子的回饋包括讚美,鼓勵或是身體上的擁抱。不管給予孩子的回饋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越能提供孩子即時的回饋,對過動兒的問題行為改善越有效。
(三)兼顧正面鼓勵與負面處罰:
對ADHD兒童的不當行為,應採用適度的處罰,對改善其行為卻有一定的價值。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避免在一開始就用處罰的方式,來壓制我們不期望孩子的行為。運用「飽足原理」及「冷靜處理」時,鼓勵正面行為優先於處罰負面的行為。要注意的是處罰盡量是輕微,並且只是針對某一個特別的負面行為。然而什麼是正面行為或是負面必須重新定義清楚,要根據孩子能夠理解的程度來告訴他,讓他很清楚的知道行為範圍的極限。
(四)善用忽略法則與增強原理:對於過動兒童的不當行為,最好的處置方式可能是採用削弱的原則,故意不予反應,以免造成負面的增強。但對於其良好的行為表現,則應該把握機會給予鼓勵和適度的增強,使其建立正常反應的模式,以改善不當的行為。
(五)對待一致性:
首先照顧者對孩子的要求必須一致。不能因為時間或情境的急迫而改變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其次,要訓練過動兒知道這些原則和後果,儘可能的在家施行的原則依舊適用在家裡以外。 其三,父母親在管教孩子的態度必須一致。但絕不可以一方在處罰孩子,而另一方在旁反對甚至還扯後腿。 否則這樣會造成孩子的比較和價值判斷的混淆,造成無所適從。
(六)疏導旺盛的精力:
既然ADHD兒童精力過人,坐也坐不住,那麼就應該盡量使他有正常活動的機會和時間。可以藉著運動、或他喜歡從事的有趣活動,疏導旺盛的精力。或賦予他特殊的任務,如愛心服務等。另外像本校資源教室設有感覺統合訓練室,對ADHD兒童做定期的訓練,如滑板、推球、轉圈、球池等活動,不管其療效如何,就疏導旺盛精力的角度而言,每天將近一個小時的劇烈運動,倒也達到一些輔導的效果。
(七)體諒與包容:
生活中保持一個幽默感和包容的態度來看這個世界,會讓自己比較快樂一點。事實上很多過動兒常出現衝動性的行為而難以控制。如果家長未能體認這點,反而處罰或壓抑孩子衝動性的行為,這樣可能造成兩個極端的反應。即時的肯定孩子的正面行為,有助於增強他自我功能的形成。如此無形中建立孩子的自尊和肯定自己的價值,這對於過動兒的人際互動有很大的幫忙。老師應利用機會向全班學生說明ADHD兒童的症狀,讓學生能了解他的行為,並進一步去體諒和包容。同時老師可以鼓勵有愛心的同學,以小團體的方式和他做朋友。如此不僅不會使ADHD兒童成為「孤獨兒」,更能增加和同學互動的機會,以改善人際關係,學習良好的社會適應。
(八)學習原諒 :
聖經上說得好: “ 不要含怒到天亮。” 把自己的憤怒不舒服或個人不愉快的情緒釋放出來。試著去原諒別人並非故意如此,因為他們真得有困難而無法控制自己所做的行為。學習寬容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心中的怨氣,我們才能有力氣和保持理性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但是寬容並非縱容,雙贏策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所以老師和家人都一樣,都要有學習原諒的觀點,來帶領孩子面對自我。
(九)找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
有很多過動兒的家長經常困擾的事情,就是孩子在家裡還好,再怎麼頑皮不聽話,至少他還是在家。特別是當孩子的問題活生生的呈現在別人面前或公共場所,這樣的情形常伴隨著家長很大的焦慮和丟臉感覺。
事實上,我們發現和孩子在事前分享和討論,的確有助於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必要時也可以利用暫時隔離法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別忘記一定要給孩子即時的回饋和鼓勵。父母親可以試著檢討自己和孩子的互動試著和別人討論,慢慢的修正最合適孩子模式。或許你會發現生活中和孩子相處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
九、一般性原則:
1對孩子簡單而直接解釋他們的過動現象,幫助他們了解過動現象如何影響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有一些困難,我們都要學習去控制那些困難,以及讓孩子了解你們希望他盡可能做到的期待。
2適時對其他家庭成員解釋孩子的問題,讓其他孩子或家人了解為什麼有些時候父母對他們的行為處埋不相同。
3適當的家庭環境佈置、規律之作息時間,有助於孩子的生活習慣、注意力及情緒穩定。
4幫助孩子找出他們可以做得很好的活動。並分配孩子一些簡單生活事務的工作,並獎賞其完成工作的好行為。
5當簡單的事對孩子已駕輕就熟時,逐次加上孩子可負擔較困難的工作。鼓勵兒童承擔更多對自己的責任。
6確定你設定的目標是實際可行的;期望必須先放在孩子能做到、能獲得成功經驗的事情上。
7指導孩子達成工作方法,但一次一個方法,或一個指令,不要同時給太多指令。
8加強孩子注意力之訓練;說出指令後,注意孩子的反應。確定他們聽到了。
9指令用肯定句,不要用問句的方式說。如「該上床了」,而不是「上床了,好不好?」
10每天挪出一點時間和孩子玩一玩、閒聊,以培養親情。
11假如孩子沒有動機完成某些工作時,使用偶發事件來增加動機;也就是利用孩子偶發有興趣的項目,來增進完成工作的動機。
12在孩子活動量方面,可隨情境之不同而有不同之要求,但仍應給與孩子消耗其過剩精力之場合。
13儘量以平穩的態度、語調及幽默感和孩子相處。當你生氣的時候,避免吼叫或處罰孩子,使用暫停的技巧。
14堅定而具體的規則、目標與稱讚,對兒童很重要。具體指的是「整理床」而不是「清理房間」;也就是讓孩子清楚你焦點是在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自我價值。
15給予孩子不同的選擇,並告訴他不同選擇的結果以及他必須負擔的結果或因應的方法。例如:假如你不整理桌子,今天我們不會帶你出去玩。
16多鼓勵孩子的『專心』、『有耐心』、『認真』、『仔細』的態度。
17儘可能對孩子每一個恰當、正確而好的行為稱讚,或讓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
18對管教要有一致性,父母要『言』、『行』一致:注意『口到』、『身到』之技巧。父母之間或時間前後均應一致。
19最重要的一點,父母需保持良好的體力及精神狀況,疲倦挫折的父母絕難有好的態度與方法。過動兒是的確不容易教養的孩子。善用社會資源,找專家作行為處置的諮商或支持也會很有幫忙。

十、結語:
ADHD兒童不只是臨床上存在的一群,在學校中也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許多ADHD兒童的班級老師,經常發出一些抱怨和呼求幫助的聲音,而有時這種聲音則來自其他受侵擾的學生和家長,造成學校極大的不安和困擾。而ADHD兒童的種種不當行為,其實正表達了一種呼聲:『老師,我需要幫助!』因此,如何在學校中有效的輔導ADHD兒童,正是當務之急的課題!(註一)
「獅子老虎都可以在鞭子下乖乖聽話,我就不相信一個小小的孩子會教不好,管不乖?」其實對於過動兒而言,是不能也!非不為也!因為「過動兒是病不是皮!」「他不是壞,只是靜不下來。」(註三)長期以來的忽視及誤解,不僅對過動兒造成莫大的傷害,更在社會上埋下潛藏的問題與危機。
在特殊教育法的規定中,ADHD並不屬於其中一項類別,除非該童符合現存各類障礙的界定,如學習障礙、性格行為異常、身體病弱等,否則也只能留在普通班和一般學童一同學習。所以,當我們的班級有這樣的孩子時,更需要付出愛心、耐心,陪伴他們一同成長,相信在老師們的引導下,過動兒也能擁有自己的春天。

面對過動兒,最後願以『教室裡的春天』書中之一句話「不是學生太壞或太笨,而是我們還沒有想出更好的方法來教他們。」與大家共勉之!


健康互動的秘密--從孩子的氣質談起 張學岭 醫師

氣質的定義
許多父母都會發現,家中的每一個孩子的氣質都不一樣。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每個孩子就展現著不同的特性: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卻總是笑嘻嘻的;有的動個不停,有的卻很安靜;有的生活規律,有的卻不按牌理出牌……,這與生俱來的特性,稱為「氣質」。夫妻兩人的基因結合有數百萬種方式,生出來的孩子本來就不同;再經過後天環境的影響,孩子們又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反應。最終的結果,先天與後天的互動之下,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氣質」了。

「氣質」翻譯自英文字temperament,1956 年美國Thomas 和Chess 兩位兒童發展學家在紐約長期追蹤及觀察研究一群嬰幼兒後(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NYLS),發現人與人之間除了生理上如高矮胖瘦、及智能上的個別差異外,每個人也具有獨特的、與他人不同的「氣質」。

「氣質」的定義是就是與生俱有、對內在(如身體不適、疼痛等)、及或外在刺激(如環境壓力等)的獨特反應行為模式;它與智力及將來的成就無關,也沒有好、壞之分;但「氣質」往往對嬰幼兒未來的人格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Thomas 和Chess 將氣質可以分為九個項目:
一、活動量(activity level):
是指孩子在一天的活動中,所表現出活動頻率的多寡和節奏的快慢。活動量大的孩子,常讓父母手忙腳亂、疲於應付。他們喜歡戶外運動;即使睡著了,也動來動去;只要小睡片刻,就生龍活虎,一刻也停不下來。活動量小的孩子,喜歡做些較安靜的活動,不喜歡戶外活動。

二、規律性(rhythmicity):
是指孩子每天睡眠時間的長短及飲食、排泄次數等生理時鐘的規律性。規律性高的孩子,會按表操作,父母帶起來十分輕鬆愉快。規律性差的孩子,父母常無法預期他們的作息時間,
有時早睡、有時晚起,常讓父母捉抹不定。

三、趨避性(approach-withdrawal):
指孩子對新的人或物,新的情況或食物,第一次面對時所表現出來的是「接受」或是「退縮」的態度。趨避性屬於「避」者,在接觸到任何新的人、事、物時,大多表現退縮的態度;屬於「趨」者就很容易與人打成一片,接受任何新的事物。

四、適應度(adaptability):
孩子第一次見到新事物或是新情況時,不論他表現出「接受」或「退縮」的態度,接下來都要歷經面對適應這新事物、情況的過程。這種過程中孩子表現出的適應性,稱為「適應度」。

五、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的外在刺激量,包括視、聽、味、嗅及社會覺(指察言觀色的能力),或喜怒哀樂和需求表達的強度。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講話的音量、哭笑聲或不滿的抱怨都特別大聲,對事物的喜好反應明顯。反應強度弱者,常較無表情,或反應平淡,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和反應。

六、反應閾(threshold):
是指孩子對外在或是內在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的激烈程度,還有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反應閾低的孩子,身體一點點不適馬上就會表現的極不舒服;睡覺時有一點聲響就會醒來;對於溫度、食物的冷熱和味道非常敏感。相反的,反應閾高的小孩,即使父母氣得變臉了,他都還渾然不覺。

七、情緒本質(mood):
指孩子在一天當中,所表現的快樂、友善、和顏悅色及不快樂、不友善、不和顏悅色之間的比例。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整天都是笑咪咪;而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則愛呈現哭喪著臉或悶悶不樂的表情。

八、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環境的激干擾他正在進行的活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者,很容易因被叫喚或環境的聲響而有反應;但是當他心情不好或生氣時,父母也很容易用笑話逗他開心;或是用不同的東西可以取代他原來想要的玩具。注意力短暫的孩子雖然小時候容易哄騙,長大後卻容易有不專心的現象。

九、堅持度(persistence):
當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時,遇到外在阻礙時,克服這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稱作「堅持度」。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一件事無論花多少時間,一定做完才會放手,即使遇到阻礙也絕不輕言放棄。堅持度低的孩子,卻常三分鐘熱度,甚麼也無法好好完成。

你的孩子屬於哪一型的氣質?
Thomas 和Chess 將氣質分成以上的九種成分後,在且依照這樣的區分,把兒童的氣質大致上歸成三種類型:
?

安樂型、易養型 
生理規律性强(規律性高),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適應性強),情緒多爲積極性(正向的情緒本質),反應中等,適應
快,易撫養。

慢吞吞型、啓動緩慢型 
對新事物和陌生人的最初反應是退縮、適應慢、反應强度低,對新情境會表現出退縮負向的情緒表現,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地適應新的環境,並且通常會有活動量低。

養育困難型、難養型 
生理功能不規律(規律性低),對新事物和陌生人退縮(退縮),反應強度相當激烈,適應慢(適應度較低),且負向的情緒表現多。


針對孩子的氣質因材施教基本上,氣質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不同氣質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與不同氣質的父母互動之下,常會導致不同的待遇!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父母常常從好言提醒、
生氣責備、進而大聲訓誡、甚至凱使懲罰等。父母的目的,不過是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而以;但是當這種管教方式不斷重複,而兒童由於先天氣質無法完全約束自己時;懲罰最後以失敗結束,反而強化了他不順從的行為,也易導致父母的負性情緒介入,如厭煩、過度干預、斥責、排斥,且因而加重兒童的反抗心理。另一方面,有的家長為了息事寧人、或是不知如何處理當時狀況,不得不向孩子退讓,或是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結果孩子的脾氣會越來越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形成另一種惡性循環。

以下為針對九種不同氣質分項的孩子的處理建議:

一、活動量
對於活動量過高的孩子,父母應盡量每日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發洩他們過度的精力。通常精力得到適當的發洩後,孩子在需要他們安靜地從事某些活動時,他們也較能配合。
有一位家長就曾分享他治療兩個過動孩子的方法:每天早上提早起床,先去公園跑步,再回家洗澡上學。從此以後,他兩個孩子的早自習甚至是整個早上的課程,孩子都可以專心上課!老師在課堂上也可以讓這些學生站起來擦黑板或發本子,讓他們稍微活動一下,把本來已經坐不住的行為,改為有意義的事情。在讀書習慣方面,先建立他們能專心讀書的時間,由短時間(如十分鐘)再慢慢地延長時間,也容許他們坐不住時可以起來,活動一下。
至於只喜歡靜態活動的孩子,應該尊重他們的喜好,但是可以和他們鼓勵他們從比較溫和或是好玩的運動開始,增加他們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和信心。

二、規律性
對於規律性很差的孩子,需要嚴格控管外在的環境來增加其對自己作息的規律性。例如:全家規律的作息,晚上定時關燈入睡,即使孩子孩睡不著,也鼓勵他靜靜躺在床上。孩子半夜醒來,也不讓他開燈玩耍或看電視,以免孩子的作息顛倒。前一晚睡眠不足的孩子,應該與大人一樣,白天也不要補眠,以免補足了,到了晚上因為不累而又不易入眠。
在排便習慣上,每天早餐後給孩子時間大便,以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至於飲食不規律的孩子,最讓父母的生活受到干擾-搭家吃飯時,他在玩耍;大家要休息時,剛剛不餓在玩的人要吃東西了!針對這些孩子,父母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要求在他們即使不餓,仍應在大家進食的時間試著吃一些食物,漸漸養成三餐定時的習慣。同時,父母要避免三餐之間給予孩子點心;要是孩子真的餓了,最好只給一些開水或是前一頓正餐剩下的食物。利用行為治療的原理,由外在協助建立生理規律性,在適應群居生活上是有其必要性的。另一方面,具有過度規律性的孩子,可能在生活作息上缺乏彈性,對於突發的作息改變格格不入。
孩子可以因其規律性而選擇將來職業的方式。

三、趨避性
對趨避性屬於「避」的孩子,當他們要換新的事物時,父母及老師應給她們較多的準備。譬如:在事前先發一些時間項孩子介紹新事物,並耐心等待他們進入狀況。
有時也可以在轉換新用品前,選擇與舊的用品較相似的東西,他們比較不會受到排斥。相反的,對於極端「趨」的孩子,父母要教他們有辨別的能力,有煞車的自我控制力,學會:「停、看、聽」三個步驟,不要太快就接受新的事物。

四、適應度
一個孩子其趨避性如果是「避」的,一般而言其適應度都補教不好。看他拖拖拉拉的樣子,常會讓大人誤解他是故意的。這些孩子需要更有耐心地以鼓勵的方法,使他們有信心去接受新的事物。例如孩子要換保母時,父母可以慢慢告訴他一些新保母家好玩的事,讓他與新保母先有一些接觸的機會,建立一些好的互動後,再從舊保母處換過去。針對適應度差的小一的新生也可用此方法:父母要先讓孩子對小學不那麼陌生,所以在開學前可以多講一些學校好玩的事,讓他有機會跟小朋友和老師打個招呼,甚至是讓他有機會到教室中停留,總之,就是不斷給孩子製造「學校是好地方」的印象!

五、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情緒常是表現強烈分明。他們喜歡的事物,往往強烈表達,使人覺得很窩心;但是當他們不喜歡時,一樣會強烈抗議,這時就讓人受不了了。其實,如果大人持平去看他的情緒,不要隨他起舞,就不會太在意,或是誤解他們了。
我們要教他們的是如何洽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時他們生氣亂罵時,我們可以試著把他們的憤怒說出來,然後問他們「你是不是在氣這個?你這樣講我就懂了啊」。
相反地,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很容易讓別人忽略他們的情緒反應,也常常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要變的敏感一些,也要鼓勵他們用適當的語言表達他的需要及感覺。有時,大人猜不透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的心事,他們就會有被忽略、拒絕的感覺。在成長過程中,這點點滴滴的挫折讓他對自己失去信心,
甚至是更逃避與人溝通。

六、反應閾
反應閾低的小孩,外在一點點事物就會讓他們產生許多反應,讓大人覺得他們很麻煩。反應閾高者,指的是感覺較遲鈍的孩子,就相反的需要大人的提醒,否則天塌下來時,只有他一人孩渾然不知。但是,人的感官是多元的:叫他聽不到時,可以用力拍拍手;還是不行時,可以拍他身體提醒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他學會基本的察言觀色,運用身邊的資訊來自我提醒。但是在孩子還小時,父母還是直接將看法訴諸於言語的溝通!

七、情緒本質
有的孩子不會說「不」,他們樂於常是新的事物,看事情也比較正面;是個天生「笑咪咪」的孩子。有的孩子則是比較負向,問他「要不要去和小朋友玩?」時,他一定先搖頭不要。大人再邀個幾次,他有可能會去,可是沒有任何愉悅的表現,使其他人充滿挫折感,而不想再邀請他呢了。其實,這兩型的孩子其外表與內心世界並不是每次都百分之百一致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會使人誤解。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教他學會基本的溝通,可以恰當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

八、注意力分散度
注意力是個很複雜的機制:有時我們一定很專心,相考試時;有時又要有足夠的分散力,如開車時,要看前方車子、注意後方來車、又要小心收費站到了。要協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老師可以安排他們在離自己最近的位置。一來老師比較省事,可以經常用「非語言」的方式將他的注意力拉回來,不必每次都拉開嗓子大吼坐在最後一排的他;二來靠近老師的位置,也會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比較有警覺心,不會有「天高皇帝遠」的心態。在家中,父母可以盡量減少環境的干擾;例如:在孩子讀書的書桌上,不要擺太多圖片;書桌最好靠近牆面,減少孩子東張西望的機會;另外,孩子讀書時,家中應減少電視聲或談話聲的干擾,把聲音的干擾也減至最低。

九、堅持度
堅持度高的孩子,當他把堅持度用在「好」的地方時,如:做功課、做學問,大人就會很高興。反之,當他們為了要一樣東西與父母僵持不下時,父母就會抱怨:「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拗?」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其實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先給他時間做心理準備,就會比較好溝通。譬如要出去玩以前,先告訴他這次出們不可以買玩具的原因,他接受了再出門。當家人的態度一致時,孩子比較不會取巧,向不同的大人乞求,造成大人間的困擾。堅持度低的孩子,事情容易半途而廢,不易成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成就感,就不容易成為有信心及負責的成人。因而當堅持度低的孩子在做事時,父母在一旁不仿多給予輔助和鼓勵。在生活中,也給他充分參與及學習的機會;如:由他決定吃飯的地點、菜色等;並在事後大大鼓勵他。

孩子確實需要我們的幫助,但是過度高壓或太過放任的教養方式都會害了孩子。因此我們建議家長應該經常閱讀、參考一些有關嬰幼兒的教養書籍,多吸取新的知識及多與其他父母交換經驗。但每一個父母應該都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人!父母可以通過不斷的嘗試及自我成長,在與孩子逐步建立起來的相處默契中,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及態度、避免因孩子的氣質和父母教育方式之間的不協調,而增加相處的困難及壓力。同時,父母應協助孩子發展更好的適應性,幫助孩子認識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進而逐漸發展出一種最能適合孩子的氣質特點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無論是在生理和智力上的潛能,都能有機會充分發揮出來。

轉載自【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與孩子溝通~五句最有魔力的話】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
那麼,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並帶給孩子快樂的魔力呢?

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
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媽媽(爸爸)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
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説明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
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
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
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
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説明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
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
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
說得就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的辦法。
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
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
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
如果令你滿意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
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
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